来源: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 时间:2021-04-07 | 作者:数据委
自从学校出来这5年半,变化在不经意间悄悄发生,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半夜不去人人开心网偷菜了,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经常光顾百度糯米团购寻找各种吃喝玩乐了,互联网+的大风在我耳边不知不觉中越吹越大,越吹越响,越发觉得传统行业不借点风就要活不下去了……
有跳槽的念头是2015年8月,当时数据分析的风在我这个普通的打工人耳朵边只是轻轻的偶尔撩拨几下,当时我还是在前程无忧、智联上刷刷简历,求职目标也仅仅是更加聚焦在教培行业(没有出版这个传统业务模块的那种,为什么会这样?当时可能特别想拥抱互联网吧,去传统化?也许是)
与数据分析结缘
你遇到过面试还带送书的么?我遇到了!!!
在CPDA面完试,面试领导送了我这本书,让我回去看一看。
说实话,当年我回去翻了一遍这本发现数据美的书目录,然而我并没有发现什么美,因为我发现目录显示的内容很专业,虽然商科背景的我对字面内容不陌生,但要说心底的感觉,就是没啥感觉。
与众不同的面试体验,更容易激起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最终的选择就是顺从人性,顺其自然,我来到了CPDA数据中心(当时还没有成立科研中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曾留意观察过好多次,看领导会不会跟娱乐圈某晨批发石头一样批发一批图书,结果证明我想多了。为了避免领导看到这篇文章尴尬,必须要说一下,感谢领导发现我的潜力!!!
我的摸爬滚打
请看这条新闻:
这是我摸到的关于数据分析影响最深,最重要的事情!
我入职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与这些老师的沟通无法深入,原因在于我对于数据分析的理解和知识架构不成体系,于是我先报名学习了CPDA课程,通过考试,继而又参加了对外经贸大学与慧科教育集团联合启动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硕士研修班。
纸上谈兵有很多种,这个时候的我的纸上谈兵至少在理论上自圆其说,能够达到完整和严谨的标准,哈哈,主要是有别人的实践可参考,我后续实践的思路就是先模仿再超越,当然模仿本身没有错,但是不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得模仿,不然模仿或实践完了还是一头雾水或无法贯通。
数据分析一旦入了门,就会发现好玩的东西太多了,需要强调一下,我的入门可不是从会用SPSS、SQL、r和Python开始的,我是从数据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开始的,至于分析工具到现在我也是哪个方便用哪个,遇到操作卡壳了,百度一下基本都能解决,如果加点难度,就去找数据中心的工程师,数据体量不大的取数也就一行代码的工作量,一杯奶茶的心意就可以加深同事间的感情啦!
同时我还在网络上搜集特别好的数据分析案例和数据分析竞赛数据,看到优秀的文章后我会想尽办法联系上作者,好的案例分享者基本是数据分析领域的佼佼者,善于总结,乐于分享,因此我常常能要到脱敏数据,把案例重新跑一遍,这绝对是标准的模仿。
在这我也要特别感谢达观数据的高长宽老师,他是第一位乐于分享并给我脱敏数据支持我做进一步分析的人,在他的数据运营交流群得到很多数据运营有价值的东西,这波操作也让我意外发现数据分析的圈子其实很小,很多行业内的大咖都是有交集的,也特别感谢马世权老师、齐文光老师、吕雪芬老师、王鑫老师、冯艳宾老师、高松老师、夏龙老师、李妹老师等专业领域的高级选手,能与高手打交道,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
可能用“滚动”更合适一些吧,不知道大家看到“滚”这个字,脑子里首先出现的是女朋友还是下坡的“滚动”感,我是积极向上的正经“滚”,是有牵引的“滚动“,是上坡,是动起来就能越来越省力气的那种,因为这个阶段的我真的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了,感觉有根线在牵引着,动起来了,这个无形的线就是数据分析行业的力量,这时距离我入职大概三年的时间,第二次涨薪,不包括授课薪酬,那是单独额外结算哦,不过比授课课酬更有价值的是给未来带来了无限机会。无论是”前景“还是”钱景“,搭上数据分析这个技能的都算得上是”白富美,高富帅“的职位!
看过我这篇文章底稿的朋友说我凡尔赛,怎么那么会炫耀,但是我真的从心底觉得自己数据分析的入门起点很高(不拉仇恨),看我发现数据美的眼睛:
我倾心在教育培训领域的职业理想一直未变,ABB集团中国区总裁顾纯元先生曾得到过高人的指点:“如果你想到一家大的企业发展,首先自己要有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把工作做好,之后就会很顺。在一家大的企业,有两个职位是平台:一个是销售,一个是研发。在这两个平台职位上,如果要做好就必然要跟公司的各个部门打交道。销售方面要关心工厂和生产,要给研发反馈,要与财务等部门跟进沟通。研发也一样。”
从教育培训行业来看,两个平台型的职位是销售和教研。我从作为课程设计师入职到目前的科研中心管理岗,部门职位的平台特性越来越明显,向外接触学员,向内需要与专家老师、教研、教务、管理人员进行沟通,负责学员沟通答疑、教学教案设计、授课排课等多项工作,平台特性反超一线销售咨询。有了数据分析技能的加持,科研中心与数据中心的工作交集越来越大。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做的一件工作就是找可以驱动业务的数据指标。对于不同的业务需求,会有不同的衡量方法,同时也可能会有好几个,当CPDA说自己发展的好会说有多少净值用户数,但是如果想要把产品进一步提高,净值用户数作用就不大了,因为这是结果,不是手段,需要找到这么一个或几个指标,是跟长期目标发展相关的,同时又能通过驱动这些指标达到长期发展的目的。比如,CPDA招生在最初期,市场广告投入带来多少意向学员(流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流量进来就更会关注转化率,而有了用户积累之后又细化出了老带新转化率指标,作为科研中心更关注用户需求评价指标,如此各种。目的就是发现和识别业务问题,为业务问题排查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
我是深知专注于单一技能的工匠型、专业化发展之路不是理想路线,毕竟岁月催人老,“小赵”做成“老赵”也是一种遗憾,毕竟我不是可以在专业化道路上走向极致的那少量的天才。社会越发展,分工越专业,一个人能做的事会越来越有限。走上管理岗是我人格转型和能力提升不可缺少的关键一步,数据化管理让我随时随地了解我想知道的数据,做到对业务状况了如指掌,还能够根据经营状况有依据的给出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决策建议。
即使有一天我放弃教育培训,与几位有共同理想的CPDA的学员借着数据分析的东风成立一家数据分析师事务所,凭着自己做过这些含金量超高的岗位,招聘核心员工的高昂成本可以省下不少,还能提升我对项目管理的掌握能力,最重要的是数据化管理也会大大降低决策失误,是不是。